Best Practice

在美国做货代的10年
Wayne Ran
2022-05-24 02:41:58
自从2012年入行做货代以来,至今在这个风起云涌的行业做了10年。
经历过港口罢工、铁路罢工、船司解体、船司合并、卡车工会罢工等至暗时刻。
也经历了港口信息化升级、货代无纸化运动等行业升级。

1. 如何定义货代的价值?

可终究绕不开一个核心的问题,货代究竟价值在哪里?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久。
询问做了20几年的美国老货代人,给出的答案千篇一律的是:为货主解决问题。

确实,言之有理,解决问题。试问世间360行,哪行不是都在解决客户的问题。那么问题进一步延伸,解决的是什么问题?
最近,从一位同共事了许久的朋友口中得到的解答是:Visibility和Fix Rate。 即透明度和报价的一致性。
又从另一位客户口中得知:Efficiency和Credibility。即效率和可信度。
诸如此类的答案还有很多个版本。难以一言以蔽之,但又可以从这些不同的答案中寻找到一个词汇的影子:信任。

所以,可不可以这样理解,货代的尽头是给货物安全感(信任)?
如果是这样,那又怎么定义这个信任呢?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先放在这里,稍后再做回复。

2. 货代的现状

由于国内的出海企业逐渐增多,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DDU,DDP,DAP的到门销售服务应对美国的贸易制裁。国内的货代凸显长尾式发展,口边上挂着的都是一条龙服务,清关,订舱,目的港服务样样精通。仔细分析下不难看出,出海企业信不过外国代理,愿意找楼下的货代搞定一切,作为员工好交差,作为老板很省心。这样的配置下来,服务做的好,饭局上就是“多多合作”。服务不好,就是“我这么信任你,多多上心,帮忙盯紧点”。所以这个时候的信任是,“包办到底”。潜台词是,货代你赚了赔了我不在乎,我要的就是一条龙。

那么,美国货代的处境呢?2012-2022这个十年间,货代行业的巨变正在将美国的货代推向两极化发展,极大或极小。
极大的原因是产业化的分工协作,确保专事专办,资源整合。
极小的原因是定制化的服务,确保有求必应,灵活变通。

所以,美国的货代终究是极端发展到一个寡头占有80%市场,家庭作坊占有20%这样的模式吗?
还是,新的局面可能产生?

3. 破局的方向
货代的本质是Broker,即中介。
左手客户,右手供应商,利用专业知识优化匹配、赚取服务费是中介的根本性质。
如果跳脱出本行业,看一下历史更悠久的房屋中介行业,机票酒店票务中介行业等相近性质的行业的发展历史,是否可以有新的思路?

先说房屋中介,目前美国的房屋中介行业主要的盈利点是信息快速整合即信息销售、利用专业知识协助买卖双方安全的完成交易即专业服务销售。信息整合有Zillow,Redfine等平台类独角兽占据。利用专业知识协助买卖双方交易的有21 century real estate等极大网络规模的寡头公司。

再说机票酒店票务中介行业,目前是由快速查看下单制定行程的Expedia、priceline、booking.com等独角兽公司把持,市场整合已接近后期,销售模式已经固化,即谁能够最可靠、高效、准确的实现下单、行程制定即可获取市场最大的流量。

综合以上两个较大的中介行业的整合历史,不难看出,交易所用的数据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可谓谁掌握了最全、最新鲜的数据,谁就有最大的客户流量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,以上两个市场均是2C的市场,而非物流货代这种2B的市场。